文学批评理论(1)——自由人文主义
历史
年代 | 人物 | 主要思想 |
---|---|---|
公元前4世纪 | 亚里士多德 | 1. 《诗学》中的“悲剧”定义:文学关乎人物,人物体现于行动 2. 划分了情节发展的阶段 3. “读者中心”批评法,试图描述戏剧对观众的影响 |
19世纪 | 莫里斯(F.D. Maurice) | 文学是中产阶级特有的财富与观念表达,使人感到自己属于自己的国家 |
19世纪 | 马修·阿诺德(Matthew Arnold) | 用世俗、语言文化代替宗教 |
19世纪 | 弗里曼(Edward Freeman) | 文学研究必须和语言研究一起,否则不是学术 |
20世纪 | 理查兹(Ivor Armstrong Richards) | 1. 语义分析+心理研究->新批评体系 2. 严格区分文学与语言 3. 实用批评:将文本从历史、语境中剥离 |
20世纪 | 燕卜荪(William Empson),理查兹的学生 | 《含混七型》,通过词语分析确定诗歌的七个含混 |
20世纪 | 艾略特(T.S. Eliot) | |
20世纪 | 利维斯() | 利维斯主义 |
派系
自由人文主义准则
- 看待文学的态度。优秀的文学超越时间、历史局限性,与永恒人性对话
- on-sight close reading。文本包含自身的意义,无需放入政治、历史、自传性等具体语境中
- to see the object as in itself it really is(阿诺德语)。仅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,抛却其他一切
- 人性不变
- 坚信超验主体,个体本性超越于社会、经验等环境的力量
- 文学根本目的是美化生活、宣扬人文。但不可系统化
- 形式和内容需融合为有机整体,有其一,则必有其二,否则就是奇技淫巧
- 文学要诚挚,即经验的真实、对自我诚实、同情、感受。只能从文本内发现,体现于切身感受、个性色彩描写、低调表白之中
- 默默呈现而非直白解说,并让思想通过具体形式呈现而不能流于抽象空洞
- 批评即阐释文本,作为读者与文本的中介。自由人文主义者认为所有观念都是被预设的、横亘在人与文本之间的阻碍
名词解释
阅后总结
卡塔西斯(Cathaasis)效应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kaiyu's blog!
评论